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在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快速的生活節奏、高壓的工作環境、昂貴的生活成本以及狹窄的居住空間,都會對市民的心理健康造成壓力。此外,社會事件和經濟不確定性也同時增加了市民的心理負擔。
有見及此,醫院管理局提供了各種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包括專業的精神科及身心症治療。多個非政府組織亦有提供心理輔導等等的服務。然而,社會上仍然存在著對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問題,阻礙了市民尋求幫協助。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社會有必要提升公眾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增加相關教育、推廣心理健康,並為受影響的人提供更多支援和資源,以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環境。
其實,患上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不肯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諱疾忌醫。
精神疾病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每一種都具有其特定的症狀和治療方式。一些常見的精神疾病類型包括焦慮症和抑鬱症。焦慮症涵蓋了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社交焦慮症以及特定恐懼症等,主要特徵為過度的擔憂、緊張和恐懼。當中主要治療驚恐症醫生表示,治療這種問題多數依靠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類方法,例如認知行為治療,通過改變患者對恐慌發作的認知和反應方式來幫助他們控制症狀。治療中,患者將學習如何識別和改變引發恐慌的思維模式,並通過逐步練習於引發恐慌的情境中來增強對恐懼情境的控制感。藥物治療方面,常用於治療驚恐症的藥物包括抗抑鬱藥(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和三環類抗抑鬱藥)和抗焦慮藥(如苯二氮卓類)。這些藥物可以幫助調節大腦中影響情緒和焦慮的神經化學物質,從而減少恐慌發作的頻率和強度。這些治療旨在減少恐慌發作的頻率和強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