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辦公室工作以長時間久坐為主,無論是電腦操作、會議或文書處理,員工常在不自覺中維持同一姿勢數小時,導致肩頸僵硬、腰背痠痛,甚至手腕麻痺等肌肉骨骼問題。這些不適若未及早改善,可能演變成慢性勞損,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質素。預防勝於治療,建立正確坐姿與適當活動習慣,對改善辦公室常見的肌肉酸痛問題有莫大幫助。
姿勢微調與日常運動的結合
正確的坐姿是預防肌肉疲勞的第一步。理想的坐姿應保持背部挺直、雙腳平放地面、膝蓋與髖關節呈90度,螢幕頂部應與眼睛平行,避免頭部前傾造成頸椎負擔。若需長時間使用滑鼠或鍵盤,應調整椅子高度與手部角度,避免手腕懸空或過度內旋。
然而,即使姿勢正確,久坐不動仍會導致肌肉血液循環減慢,產生僵硬與不適。因此建議每隔30至60分鐘起身活動,例如簡單的肩膀環繞、頸部側伸、腰部扭轉等拉筋動作,能有效促進血液流通,減少肌肉負擔。
在辦公環境中融入輕度運動亦屬有效策略。例如午休時間可嘗試快步行走10分鐘,或使用彈力帶進行手臂伸展練習;這些小動作雖然簡單,但對於預防肌肉緊繃與積壓疲勞卻有明顯幫助。習慣性的活動安排亦有助提升整體能量與專注力,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間接方法。

痠痛改善與物理治療選擇
若已出現長期痠痛問題,單靠調整姿勢與運動可能未必足夠,這時建議尋求例如物理治療中心的專業評估,了解是否已有筋膜緊縮、關節不正或神經壓迫等狀況。坊間不少服務提供者,都針對上班族設計的肌肉骨骼檢查與治療方案,包括深層按摩、筋膜放鬆、電療及運動訓練等。
其中,針對慢性肌肉痛症及肌腱炎,部分治療師會應用以衝擊波原理為基礎的治療儀器,透過高能量聲波刺激患部組織,加速新陳代謝與微循環,促進修復。這類療法無需開刀,且恢復期短,對於頑固性痛症如網球肘、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等亦有良好臨床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不適都需要高強度介入治療。許多症狀源自長期姿勢不良與活動不足,透過專業指導下的運動訓練與工作站調整,已可大大緩解不適。
從日常姿勢調整到尋求專業協助,都是維護身體健康的行動表現。畢竟,工作效率來自健康的身體,而健康則建立在對生活細節的重視與持續投入。別讓疼痛成為職場的常態,讓每一次伸展、每一次起身,成為你為自己爭取舒適生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