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陳國齡醫生從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已有三十多年,他指近五年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增長了五成,情況令人擔憂。
病人由 6 歲至青少年都有,他們的症狀主要包括自閉症、焦慮症、思覺失調、抑鬱症、驚恐症、過度活躍症、進食失調和強迫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年輕化,陳醫生認為原因在於市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多了,二來香港近年生育率下降,大部分家庭只有一至兩名小孩,令家長更易察覺問題,從而增加求助個案。此外,香港社會環境的轉變,導致學童壓力增加,都是誘發兒童精神病的原因。

現時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會安排新生至 5 歲、懷疑有發展問題的兒童接受母嬰健康院醫生的基本評估,經醫生評估後,會再轉介至衞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作進一步評估。如有需要,會再轉到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或私家醫生如中環精神科醫生確診,然後才可獲得治療。而 6 歲或以上的學童則要由老師或社工轉介至教育局的教育心理學家進行評估,然後再轉介至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確診及治療。
現時,在香港有發展問題的兒童於確診路上難關重重。按照衞生署數據顯示,政府在 2015 年承諾九成的新轉介個案,可於半年內完成評估。然而直至 2018 年,只有不足五成個案可在半年內完成,遠遠未能達標。衞生署回覆稱,個案實際輪候時間需視乎其複雜程度及情況而定,現時,測驗服務亦實行了分流制,以確保情況緊急的兒童能優先獲得評估。

不過,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的非緊急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約為 69 周,遠超成人輪候的 12 周。輪候需時,逼令家長轉投私人治療機構,治療成本則更高。現時,醫管局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平均長達 1 至 2 年,兒童精神科醫生人手嚴重不足,加上該專科醫生流失率高,情況十分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