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顯示,香港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有機會受到情緒病困擾,可見香港情緒病發作率高,這與城市生活的緊張節奏、缺乏運動、不規律的作息和飲食習慣有關。情緒病的症狀多樣,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失眠、疲倦及原因不明的疼痛,情緒波動不定,較容易煩躁、緊張、憂慮和低落等。
情緒病的類型繁多,如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狂躁症等,患者常常表現出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心悸、失眠和易怒等症狀,這些不僅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對其社交和人際關係造成不良影響。
傳統西醫通常使用抗焦慮藥物來治療情緒病,但這些藥物可能會帶來如嗜睡、疲勞、頭暈、血壓過低和心率過緩等副作用。長期使用後,患者更可能會出現戒斷反應,使症狀加劇。
近年來,越來越多患者轉向中醫尋求幫助。焦慮中醫可對情緒病有所幫助,其治療注重從淺入深地了解患者的整體身心狀況,並根據每個人的病情和症狀制定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包括中藥、針灸或刮痧,以及穴位按壓等方法。
中醫認為「肝主情志」,長期的壓力、緊張和晚睡會導致肝氣鬱結,從而引起情緒問題。此外,過度勞累、過度思考或房事不節也可能導致腎虛,進而影響肝氣的運行。
中醫治療情緒病的主要目標是紓緩症狀,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臨床上,病人通常在治療的首二至三星期內就能明顯感到症狀紓緩,十至十二周內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尤其是抑鬱症患者建議持續治療至少十六周。值得注意的是,中醫的針灸對於情緒病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迅速疏通經絡中的氣機鬱結,幫助患者即時感到舒暢,穩定情緒或改善睡眠質量。
綜合西醫和中醫的治療方法,對於情緒病患者來說,是一種更全面的治療選擇。中醫不僅提供了藥物治療,還強調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心理健康的管理,幫助患者從身心兩方面恢復健康。鬱證並非不可治,通過適當的治療和生活調整,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緒病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