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職場中,工傷事故不僅影響員工的健康與家庭,亦為企業帶來法律責任、經濟損失及聲譽風險。根據香港勞工處的統計,建造業、物流業及餐飲業等高風險行業,每年均錄得不少工傷個案,凸顯出企業建立有效的工傷預防與應對機制的迫切性。這不僅是法規要求,更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維持長遠發展的重要一環。
工傷風險管理的三大層面
一個完善的工傷管理機制應涵蓋「預防」、「即時應對」與「善後處理」三個層面。
預防工傷的首要步驟是進行全面風險評估。企業應根據工作性質及環境,識別潛在危險源,並制定針對性的控制措施。例如,對從事高空工作的員工,必須定期進行安全帶檢查及提供合適的個人防護裝備。同時,透過定期安全培訓及模擬演練,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與應變能力,方能從根本減少工傷風險。

即使防範措施完善,意外總難完全避免。因此,企業須建立一套明確的即時應對流程,包括急救程序、事故報告制度、現場封鎖安排及聯絡緊急服務部門的指引。這些措施可協助企業在第一時間控制損害、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同時為日後的事故調查及香港工傷索償程序提供關鍵證據。
工傷事故發生後,企業應展現關懷與責任感,積極協助傷者進行醫療安排及索償程序,避免拖延或推諉。透過與保險公司及法律顧問合作,企業可簡化流程,減輕受傷員工的心理壓力。更重要的是,企業應檢討事故成因並更新安全管理措施,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外判與外勞管理中的潛在風險
在香港,不少行業依賴外判制度或聘用外地勞工。這類安排若未妥善管理,容易成為工傷風險的盲點。尤其當企業透過外勞中介公司聘請外地工人時,若未清晰界定責任歸屬,或忽略其語言及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溝通問題,將大大增加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為減少這類風險,企業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中介公司,確保所有外勞在入職前均完成本地安全培訓及健康檢查。此外,應提供多語言安全指引及設立文化溝通橋樑,以保障外地工人能有效理解及遵守安全守則。
強化法規合規與內部監管
根據香港《僱員補償條例》,僱主有法律責任為員工投保工傷保險,並在工傷發生後按法定程序作出補償。因此,企業應設立專責部門或委員會,定期檢視保險安排、索償程序與內部監管制度,確保操作與法例一致,避免因行政疏忽而承擔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此外,企業亦可考慮引入第三方安全審核機制,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安全評估與審核,從而提升整體管理水平。
建立安全文化
一個真正有效的工傷預防與應對機制,不能只停留在制度或文件層面,更須透過企業文化深植於每位員工的行為之中。高層管理人員應帶頭實踐安全管理,將職場安全列例如,定期舉辦「安全之星」選舉或安全競賽,不但能提升員工參與度,亦有助營造積極正面的工作氛圍。
隨着社會對職場安全的關注日益提升,企業若希望維持品牌聲譽、吸引人才及穩健發展,建立一套科學化、制度化且具人性關懷的工傷預防與應對機制,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管理元素。從積極預防、有效應對到全面善後,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員工福祉與企業形象。唯有將「以人為本」落實到每一層管理與實踐,企業才能在風險與挑戰中穩步前行。